Conquer Fear, Conquer all.

《红海行动》影评——真实的艺术是有血有肉的

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在部队大院里度过的,我无比熟悉扬着土和沙的操场、载过我的军吉普、大喇叭里的号声和音乐、食堂前异常嘹亮的歌声,还有那些列队走过我的、在水泥地上搏斗的、胸前挂着大红花的、演习胜利归来的士兵和军官。于我来说,那是我的父兄、我的童年、我的乡愁。后来父母先后转业,那些军号和枪声我都再难听到,只有偶尔看看电视剧和电影,才能勾起我些许的回忆。

值得庆幸的是,中国的军旅题材影视剧一向很有水准,但因为我们都知道的原因,绝大部分军事题材影视剧都集中在了民国至抗战这个区间内,导致现代军事题材的影视剧所占比重不大,但好在如《炊事班的故事》、《我们的连队》等为代表的精品颇多。而当我十年前看到《士兵突击》时,那真实、纯粹的军营和我记忆中的那么相似,我认为没有比那更好的现代军旅片了。

曾有幸和《士兵突击》的编剧兰晓龙私下聊过,具体内容已有些遗忘,但他大致表达了他进行创作的一大要素就是下连队接触基层官兵,广泛地体验基层官兵的生活;而曾当过十年兵的张译也曾在知乎回答上表达过同样的观点,那就是创作者要表现出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,从而感染观众。

军旅题材作品应该要有的真实是什么呢?比如《炊事班的故事》,是真实基层连队可爱士兵的七情;比如《士兵突击》,是有血有肉的兵王成长史;比如《亮剑》,是部队传承的风骨;再比如《红海行动》,是新时期军队的精气神。

我不得不对比《士兵突击》和《红海行动》一下,因为同为优秀的现代军旅题材影视剧,所展现出的部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形态,而十年前看《士兵突击》和十年后看《红海行动》也是两种不同心情。

十年前《士兵》所展示的那种改革的阵痛所痛的不只是迷茫的离去的史今们,更是对改革的一种忐忑不安,而短短十年后的《红海》,已经在展示新时代军人的高科技、高强度和高水准了。十年前的初中毕业士官史今被洪流淘汰了,十年后的少校杨锐战术素养强悍的同时还能说一口流利英语,同样是张译饰演的军人,却有不同的特质和命运走向。

同样的,十年前的《士兵》中那群有血有肉的战士,同同样有血有肉的《红海》中的战士们相比起来,虽精气神自始至终未曾变过,但我们也同样发现《红海》中的士兵们更有个性、眼神更犀利、更“硬核”。我想,这便是改革的意义了。

说实话,片中蛟龙突击队队员们所展示的一切装备、战术意识、文化水平,都是十年前、二十年前的我的父兄辈的军人们所无法企及的新高度,而这一切,都是基于真实的。

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演员的表演,《红海》中的演员所呈现出的优秀表演让全片更加饱满真实。群像戏好拍又难拍,拍差了就是简单罗列人设,拍好的话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特质,同时也能极大地丰满剧情。电影里的小队成员演技全都在线,张译演技不用说,李懂这个角色也绝对让人无法不爱,石头佟莉让我在影院咬着牙哭,庄羽和陆琛让人心疼,但这其中让我比较意外的是杜江和黄景瑜的表现,尤其是黄景瑜的进步之明显,可以说是打破了我之前对他们的小小偏见。

电影都不可能是完美的,文戏武戏的偏重每个导演都可有取舍,观众也各有所好,但如果导演将平衡做好,观众看得过瘾,在我这里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。这个平衡,我认为林超贤做得已经很好了。

说一千道一万,其实是真的很庆幸能看到如此真实又残酷的电影,很庆幸中国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大片,很庆幸我是坐在电影院里为他们紧张和痛哭而不是亲历战火和死亡,很庆幸中国军队变了,又从未改变。


 


评论(12)
热度(150)
© 苇汁儿 | Powered by LOFTER